專業實幹 理性議政
興金融 促創科 拓新機 惠未來


個人介紹
任亮憲先生,香港土生土長的金融專業人士,祖籍廣東東莞。
早年畢業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經濟及財金系,回港後長期從事基金及信託管理工作,專注於企業財務策劃與社會投資方向。
十多年前,他以「維園阿哥」身份活躍於公共論壇,勇於就社會議題發聲,代表了一代青年對政治現實的思考與挑戰,隨著時日的改變。
今天,任先生已經由當年的熱血發言者,成長為一位沉穩務實的政策倡議者。
他深切明白——要建設香港,不止是批評,更要落手落腳去做實事,以行動説話。
近年來,任先生投入多項民生及公益工作,推動長者照顧、青年發展、中小企支援、公共房屋政策優化等議題。
他多次就施政報告發表具前瞻性建議,呼籲政府真正落實「以民為本」的政策思維,從財政管理到基層經濟全面優化。
任亮憲先生表示:
「我走過年輕激情的時代,如今更懂得香港需要的是理性溝通、務實執行、同心同行的力量。
民生,不是政治的口號,而是市民大眾每天生活的真實感受。」

八大核心
國家統一:兩岸三地穩定溝通
和平發展同行路 穩定交流建互信
隨着台灣政局變化,兩岸關係正進入新時代,堅定有力地表明,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是通向祖國和平統一的重要路徑。新時代推動兩岸和平關係發展、偉大團結台灣同胞共同致力於實現復興和祖國和平統一的時代民族命題。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擁有獨特位置與功能,能成為兩岸之間穩定、務實、具建設性的交流平台。任亮憲先生多年來熟悉兩岸產業與青年合作機制,深諳兩地經濟及社會運作,具備促進兩岸三地溝通的基礎與網絡。他主張香港應發揮中介人角色,推動民間、專業及經貿層面的實質合作,創造共同利益基礎,恢復互信。未來,任先生將致力於以理性對話、務實經濟合作與民間文化互動,讓香港在大中華區內重拾橋樑作用,為區域發展與和平統一繁榮作出積極貢獻。
強化金融:引資創局制度創新
借鏡中東策略 重構香港動能
當前國際經濟格局正急速重構,香港要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重拾增長動力,必須積極開拓新資金來源與投資伙伴。中東地區近年能在國際舞台上脫穎而出,正因其以開放思維、制度創新及長遠投資策略吸引全球資本。香港應借鏡其成功經驗,深化與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等地的金融與科技合作,積極推動主權基金與香港產業基金對接。同時,完善本地基金制度、優化家族辦公室政策,打造多層次資本市場生態,令香港不單是國際金融中心,更是「全球資金東進南引」的樞紐。透過制度創新與策略引資,實現香港經濟多元、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
金融科技:智慧驅動穩定監管
AI監管創新並行 穩進智能經濟
金融科技與人工智能正重新定義全球經濟競爭格局。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與科技創新樞紐,必須把握AI與FinTech融合的歷史契機。任亮憲先生主張,以「智慧監管+開放創新」為方向,推動金融監管科技(RegTech)、智能風控及跨境支付創新,提升市場透明度與效率,讓金融、物流、醫療及公共服務能安全測試人工智能方案,加速商業落地。透過培育AI專才、引入國際研發機構及建立區域數據合作機制,香港可實現從金融中心邁向「智慧經濟中樞」的升級,讓創新科技真正轉化為市民生活便利與企業競爭力的力量。
多元產業:創新驅動經濟板塊
強化新興板塊 重整經濟結構
2025年是香港經濟轉型的分水嶺。連續的財政赤字反映出傳統收入結構與支出模式已難支撐新時代的公共開支與社會期望。香港必須以危為機,重整經濟思維。未來的路應從「依賴地產與金融」走向「創新驅動與產業多元」,積極引入創科、醫療科技、綠色能源及文化產業等新經濟板塊,建立可持續的產業鏈。香港要在新周期中穩健前行,必須以理性規劃調整思路:減少政策慣性,強化公共效率,以創新驅動增收,以專業治理減支,讓香港重新走上長遠穩健發展之路。
小企為本 :簡化程序共創經濟
簡化融資程序 激活創業動能
中小企業是香港經濟的根基,佔企業總數逾九成,貢獻超過一半就業人口,然而他們在融資、行政及市場拓展上長期面對制度壁壘與資源不足。任亮憲先生認為,若能釋放中小企潛能,將能大幅提升本地 GDP 成長動能與就業創造能力,是推動香港經濟再起的重要引擎。
主張政府應從三個層面入手:
1. 金融支援制度化:建立「中小企融資協調平台」,連接銀行、保險及創投資金,提供一站式貸款及保險配對服務,縮短審批時間,降低貸款門檻。
2. 行政流程現代化:推行「創業簡化審批系統」,整合商業登記、融資、租務及知識產權等手續,減省企業營運初期的合規及時間成本。
3. 政策激勵與合作網絡:建議政府設立「簡易創業五年計劃」,為初創企業提供稅務寬免、低息貸款及市場拓展配對,並與大專院校、創科園區及工業邨合作,形成「資金+人才+市場」的創業生態鏈。
此舉不單能鼓勵青年及專業人士創業,亦將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 提升就業與創富能力:按現時創科及中小企乘數效應,每新增 1 個創業企業平均帶動 2 至 10個就業崗位。
– 強化本地供應鏈:中小企業更具靈活性,有助形成多元市場結構,減少對單一行業(如地產、金融)的依賴。
– 促進內需與區域互通:透過與大灣區政策銜接,香港中小企可更便捷地拓展內地及東南亞市場,提升整體經濟韌性。
任亮憲先生強調:「要拼經濟,先強中小;要強香港,必育新企。」
香港唯有以「減負擔、增動力、拓市場」為方略,才能真正成為創業友善、機遇湧現的城市,讓民間經濟活水重新流動起來。
培養青年:職聯發展未來同行
鼓勵青年參與 啟動成長通道
青年是社會創新的最大資產,也是香港未來競爭力的關鍵。面對新時代的經濟結構轉變與職場模式重塑,任亮憲先生認為,青年不僅需要機會,更需要方向與心態——以積極進取、靈活應變、願意嘗試的精神,迎接新經濟時代的新機遇。
任先生主張政府應促進「青年職業聯通機制」,連結教育、職訓及產業界,讓年輕人更早接觸實際職業體驗,建立從校園到職場的長期支援網絡。同時,擴大青年政策委員會的決策權限,讓青年不僅是政策對象,更能成為政策參與者與推動者。
任先生指出,新興產業——如人工智能、綠色能源、數碼營銷、文化創意與國際項目管理——都為青年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關鍵不僅在於學歷或經驗,而在於「學習力與適應力」。政府與社會應共同培養新一代的正面工作心態與社會責任感,推動「一技在身、一志在心」的職業文化。
他提出,香港可設立「青年職業交流與發展聯盟」,整合企業、院校及專業機構,舉辦跨界實習、職涯配對及創業培訓,幫助青年探索更多元的職業出路。透過教育、技能與態度三方面並行,讓香港青年在新一輪產業轉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與價值,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新力量。
任亮憲先生強調:「新時代的青年,不止要有理想,還要懂落手做、有承擔、願學習。只要方向對、心態正,香港的明天一定更好。」
務實建設:理性中間廣納意見
拒絕對立思維 凝聚共識前行
任先生主張理性務實的政治路線,拒絕兩極化對立。
建立「真溝通、實建設」的新政治文化,推動社會和解與共識。
強調「從辯論走向行動」,以專業精神配合政府施政,廣納市民大眾意見。

展望
融入國家,聯通世界,把握時代新機遇
香港的未來,在於更積極主動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在國家的支持下,更好地聯通世界。
深化大灣區金融互通,共建世界級城市群:推動建立更便捷的「大灣區金融通」,促進區內資金、人才和資訊自由流動。我將利用自身在跨境金融的經驗,協助香港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大灣區的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
扮演「一帶一路」超級聯繫人,拓展專業服務:在一帶一路倡議中,香港是無可替代的投融資平台。我將推動香港成為「一帶一路」項目的綠色金融認證中心、風險管理中心和國際法律仲裁中心,帶領香港的專業服務走向世界。
說好「香港經濟故事」,反擊外界不實言論:面對複雜的國際地緣政治,我們更要主動出擊。我將以財經專家的身份,用數據和事實,向國際社會清晰、客觀地闡述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和營商機遇,增強國際投資者信心。
聯絡我們
電子郵件:info@edwardyum.hk